电话:0351-4967630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双创政策

长沙印发关于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 任务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 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实施意见

来源:山西招聘网 时间:2022-05-05 作者:山西招聘网 浏览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住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机遇,奋力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着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明确新时代人才工作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四个尊重”,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围绕“四个面向”,服务“四个中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建设现代化新长沙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到2025年,人才总量突破380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12%,人才结构明显优化,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对国内外优秀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倍增,涌现一批高质量创新型企业,产业集聚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高水平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到2030年,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集聚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及团队,诞生一批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人才吸引力和科技创新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全面凸显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建成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迈入全球创新型城市行列。

(三)工作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构建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工作体系,全方位支持、保障、激励、服务、帮助人才。加强政治引领,增强人才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现代化新长沙建设中来。强化省会担当。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彰显省会作为,树立“大人才观”,围绕“攀高、扩面、提标、突破”,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推进长株潭人才工作一体化,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在全省当标杆、在全国争先进。致力创新驱动。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造承载国际一流人才的创新平台,以国际视野引进海内外高端科创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聚焦产业发展。瞄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更加强劲。做优人才生态。坚持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开放、务实、包容的精神,下功夫打造尊才重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温情宜居的生活环境,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最大限度汇聚各方面优秀人才,营造“星城圆梦”人才生态。

二、全力争创国家级人才平台,打造人才引领发展之城

(四)建设面向世界合作开放的新环境。扩大视野,围绕开放发展抓人才,加强全球各领域人才和科研合作,以一流平台集聚一流人才。瞄准全球顶尖水平,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式,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推动在工程机械、储能新材料、现代种业、先进计算及信息安全、视频文创、先进技术、生物医药及基因工程等领域创建国家实验室,实现大科学装置“破零”。对接融入“一带一路”人才需求,释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湖南湘江新区链接全球资源的魅力,对标国际人才规则全面升级现有制度,大力吸引外资设立研发中心,打造一批产才融合孵化器、产业园,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在长举办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办好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大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互联网岳麓峰会、海归论坛等重大展会和活动,推动人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归小镇、松雅湖国际科学城、国际人才港,配套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医院、国际人才公寓,打造多元融合的生活环境。

(五)融入国家人才高地建设新格局。抬高坐标,立足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势,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招募“引才大使”“城市合伙人”,设立联络站,打造东部沿海地区高端人才、创新资源、产业要素外溢转移首选地。探索推行境外人才实习与交流互派(挂职)机制。加大国际国内“大院大所大企”、国际科技组织对接合作力度,支持在长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联合办学,促进优势资源与产业链、企业、园区紧密结合,取得一批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标志性成果,培育发展新动能。主动链接长三角G60、广深港澳科创走廊,联通武汉、昌九都市圈,助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互补、产业协作、人才融合。探索在市域外人才集中地设立人才飞地,以“孵化在飞地、产业化在本地,研发在飞地、转化在本地”的形式,灵活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

(六)开创长株潭都市圈人才一体化新局面。依托湖湘人才雁阵格局,把握长株潭都市圈获批国家规划的机遇,建立健全长株潭人才一体化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平台共建、人才共用、成果共享。支持株洲、湘潭的高层次人才在长落户并购房,逐步推动三市高层次人才便捷享受卫生医疗、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创业指导等服务项目。推动联合打造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协同建设省外境外人才孵化基地,联合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充分发挥中国(长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用,对接整合三市优势资源,构建人才培育引进平台、项目孵化平台、管理服务平台,推动招才引智有机联动,以人才一体化发展成果示范引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

(七)探索具有长沙特色辐射海外的新机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创建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议事协调机制,统筹开展人才政策综合改革。打造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外国人来长健康体检、工作许可、居留许可服务“三窗合一”。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提供便利化出入境服务,建立来长绿色通道。落实符合国际惯例的外籍专家永久居留政策,遴选支持一批海外专家引智项目。探索建立职业资格单向认可清单,支持境外具有金融、建筑、设计、医疗等执业资格的人才经审批后在长工作。依托海外联络站、海外华人社团、海外高层次人才等载体,推行合作引才、以才引才,加大留学归国人才租房、购房和生活补贴力度,加大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吸引大批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留学归国人才来长创新创业。

三、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高端人才荟萃之城

(八)集聚大批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整合科研平台资源,全力引进一流人才。支持驻长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培育引进院士、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人才、“万人计划”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大力支持驻长高校“双一流”建设,探索推行驻长高校顶尖人才享受市级产业人才政策。推行“长沙院士卡”服务机制,建设院士楼、院士专家活动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及团队,实行“一事一议”“即来即议”,在人才分类认定、科研立项、经费资助、服务保障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支持。大力实施“高精尖人才领跑工程”“紧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持续壮大“高精尖缺”人才队伍。

(九)集聚大批优秀企业家。大力推进企业家、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根据企业规模、纳税数额、研发经费投入、行业创新引领作用等,认定一批企业家高层次人才,按照其在长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给予奖励。积极发挥协会、商会政企桥梁作用,组建优秀企业家联盟,打造企业家与各行业交流合作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进百名青商“长青树”培养工程,组织优秀企业家和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开展学习考察、对接合作。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鼓励引导更多人才回长创业兴业。选树一批企业家人才典型,示范带动新时代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

(十)集聚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充分释放产业、房价和政策优势,打造青年人才就业创业首选地。进一步放宽青年人才落户、购房政策,加大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补贴力度,优化实习见习、就业辅导、青年人才驿站等支持举措,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城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园区、企业等创办创客学院,继续加大“四青”人才支持力度。支持青年科学家工作站、青年创新工作室建设,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新进站和留长工作的博士后给予生活补贴、安家补贴。推荐青年人才申报中央、省级人才计划,推动市级重点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向青年人才倾斜,对取得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建立“直通车”制度。实施“小荷青年人才”集聚计划,支持青年人才领衔科研攻关任务,推动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接续培养制度,发现培养一批“小荷才露尖尖角”青年科技人才。

(十一)集聚大批卓越工程师和“长沙工匠”。支持企校联合设立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长沙技师学院,大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加大高级工程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文艺名家工作室、乡村名匠工作室、青年名匠工作室建设支持力度,建设一批跨境电商、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视频文创等人才孵化基地。鼓励企业设立“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岗位,拓展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空间。落实职业技能晋级和制造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晋级奖励制度,建立企业工程师认定体系,对经认定的卓越工程师,给予政府津贴。支持技能人才参加国内外技能大赛,开展全市职业技能大赛、“十行状元 百优工匠”等竞赛活动,对获奖选手给予配套奖励,并优先推荐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评选,树立重视技术技能人才良好导向。

(十二)集聚大批乡村振兴人才。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认定工作,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高端农业产业人才。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继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评价认定,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乡村工匠”认证制度,加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技能培训,壮大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规模和力度,健全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在乡村设立涉农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试验试种基地,加大农业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力度。

(十三)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双拥”模范城建设,建立健全军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支持国防科技大学等军事院校科研人才在长来长创新创业。服务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等重点人才工程,做好国际性、全国性文艺评奖项目人才培养和推荐工作,深化“杜鹃花”人才工程。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加大广播影视、视频文创、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旅游、互联网宣传等专门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教育强市战略,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教学名师。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强化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中医药、临床医学等领域特色人才培养。加强财会、金融、贸易、法律、社会工作、公共安全、体育、知识产权、“双碳”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四、全程强化功能平台支撑,打造科技创新驱动之城

(十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引功能。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以及各类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硬核”科技力量。依托“三区两山两中心”,打造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大飞机地面动力学实验平台、极端环境电能变换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主体,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人才遴选机制,培育和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及团队,提升产业技术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十五)发挥高校科教资源带动作用。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驻长高校、科研院所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加快培养基础研究拔尖人才。鼓励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育能力,支持长沙学院升格为长沙大学。提高高职院校专科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市属高职院校升创本科职业院校,鼓励市属高职院校根据产业发展优化学科设置,培养大批高端产业人才。推动本地龙头企业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加大重点、新兴领域科技人才储备。探索推行“产业教授”“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院士专家企业行”等项目,引导科技人才深入企业一线服务产业发展。鼓励高校科研人才离岗创业、兼职创新。

(十六)突出企业承载科技创新人才主体地位。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养体系,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建立企业参与涉企人才政策制定机制,深入推进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指导企业享受人才政策、申报人才项目,发挥领军人才培育团队、壮大企业、发展产业的引领作用。支持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和湖南大学创建自主可控人才大数据国家实验室,服务企业精准引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市外设立研发中心、共建实验室,支持其全职聘用的人才经审批后享受长沙人才政策,更好吸纳用好当地优秀人才。

(十七)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搭建科技要素交易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经理)人,探索建立技术经纪(经理)人评价与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在长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校地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定期选派一批专业型干部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解决人才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

五、全域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人才融合之城

(十八)支持优势产业集群招引人才。立足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等优势产业集群人才需要,围绕集成电路、软件、航空(大飞机)配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培养引进一批产业领军人才。以人才引领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数字领域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在产业链设立“人才链长”,配备“人才专员”,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加大人力资源机构支持力度,做强长沙人才集团,引进培育一批知名猎头机构,探索建立“企业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引才激励机制。开展“智汇潇湘才聚 星城”引才活动,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式精准引进高端人才。

(十九)推动重大产业技术攻关。立足产业需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前沿优势技术。支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持、各方面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优先纳入科技项目予以支持。探索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调集人才机制,组建产学研攻坚团队,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鼓励高校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前沿学科建设,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人才。

(二十)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加强融资服务,充实风险补偿资金,扩大银行信贷规模,提升“优才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才创业贷款工作,降低人才创业融资成本。探索设立人才创业投资基金,建立金融创投机构与人才企业对接机制,提供财务管理、市场分析、资本运作等服务指导。完善人才服务综合体系,打通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整合金融、创投、法律、咨询等服务事项,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载体,高水平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人才企业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六、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人才活力焕发之城

(二十一)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人才编制管理池制度,保障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用编需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对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历的高端人才、难以形成竞争的特殊行业专业人才,可通过发布公告、直接考察的方式进行招聘。支持事业单位探索专业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相关薪金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相应增加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支持市属科技型、投资型国有企业运用股权、跟投机制等加大人才薪酬激励,实行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薪酬单列管理。探索财政支持的人才项目、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

(二十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标准,健全特殊领域人才分目录认定体系。坚持市场评价,实行高层次人才前置认定、按薪认定、企业自主认定等模式,试行科学家、企业家举荐高层次人才制度。支持区县(市)、园区开展骨干人才认定,建立骨干人才推荐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估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优化职称评审前置条件,加大职称自主评审力度。

(二十三)完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进一步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充分赋予其在团队组建、科研经费使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权。鼓励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最长6年内可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取得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奖励等重要依据。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约定收益等方式,推动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研人员依法享有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和转化收益权。

七、全心营造近悦远来发展环境,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之城

(二十四)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明确任务抓,组织人事部门切实履行抓战略、抓政策、抓项目、抓协调、抓保障、抓服务、抓安全的职责。区县(市)、园区和人才集中的单位都要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二十五)夯实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构建市、区县(市)、园区有机联动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联络服务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人才、企业容错纠错机制,对轻微和非主观故意的失信行为,主动纠正以后,可消除相关负面影响。丰富拓展人才绿卡服务事项,切实解决好人才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实际问题。持续办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研修班、创新创业促进会、创新创业合作论坛,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升级人才智慧导航、人才数据库,实现业务办理极简化、才企对接精准化、人才服务便捷化。

(二十六)营造爱才敬才良好氛围。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持续打造《我的梦想我的城》宣传品牌,讲好长沙人才故事,塑造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设立长沙人才日,完善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建设人才主题公园,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归属感,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十七)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吸纳。充分利用长沙丰富红色资源,创新开展国情研修培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广大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注重从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加强对人才的生活关心、事业关心、思想关心,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现代化新长沙建设中来。

来源:中人社传媒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 企业服务:0351-4967630
  • 求职服务:0351-4967625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抖音号

Copyright C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山西招聘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18009214号-2

地址:总部地址:太原市坞城南路49号山西省高新农业技术市场(省政务中心对面)东门二楼
分部地址:太原市建设南路22号太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EMAIL:myoffer@qq.com

山西省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编号:140000000088    法律顾问:山西杰力律师事务所 吴律师(15003406658)

太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工商网监
			电子标识

用微信扫一扫